商品流通概论自考复习资料(超实用)
(附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一、商品交换☆☆☆☆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由此可见,使用价值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的物质财富,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
(1)商品交换与私有制的产生:畜牧部落逐渐形成,导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此时,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商品交换的形式:①物物交换(W-W),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最初的商品交换形式。②简单商品流通(W-G-W)货币的参与使原来的物物交换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W-G转化能否成功,已含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③发达商品流通(G-W-G’),这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即商业形式。它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二、商品流通☆☆☆
(1)商品流通的概念: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商品流通有简单商品流通和发达商品流通两种形式。
(2)商品流通环节:①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②劳动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决定了商品流通环节是形成商品流通过程的基本要素。③适度的商品流通环节的标志是:货畅其流。④适度的商品流通环节是保证商品流通经济、合理进行的前提条件。
三、商品流通过程及其经济作用☆☆☆
商品流通过程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经济过程。流通过程是与生产过程相并立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经济过程。
(1)商品流通过程的制约因素:①自然性制约因素。对商品流通过程是刚性的制约因素。②经济性制约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品差价的制约(商品流通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商业)、商品供求状况的制约(商品的供求状况可以制约商品流通的结构、内容、规模、速度、流向等)、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制约。③制度性制约因素。
(2)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作用:①流通过程对生产的作用:流通对生产的重要反作用;流通的规模、速度对生产的制约作用;流通的状况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②流通过程对消费的作用: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介;流通对消费的引导作用;流通对消费的制约作用。③流通过程对分配的作用:流通是分配的实现过程;流通是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渠道;流通对分配的促进和抑制作用。④流通过程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流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
获取全部资料文档方式
点击下方付费,然后复制链接,打开直接下载文档即可。
S

————A108资料网下载必看————
1、资源失效请联系发布作者或者添加网站客服QQ微信同号 “ 1825924267 ”处理,并发送资源标题,我们会及时找处理2、本站分享的资源均通过网络等公开合法渠道获取的资源,仅为阅读交流测试使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谢谢合作!
3、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方所有,本站不对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
4、若版权方认为本站侵权,请联系发邮箱“1825924267@qq.com”告知删除。
5、社区资源维护靠大家,请文明发言,合理使用,切勿肆意任意传播。
* 部分资源需付费是对搜集、整理及网站运营必须的支出做适当补偿,敬请谅解!
* 每位访客应尊重版权方的知识产权,支持版权方和出版社!